儿时对端午的印象,大抵就是那一颗能蘸上白糖的米粽,咬一口,甜甜糯糯,唇齿留香。
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,端午这个传统节日,似乎少了一些热闹,多了一份寂淡。然而,当我们走近不同的人群,才发现,传统节日的背后,很多人心底,其实仍藏着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怀——
那是70岁的老阿姨,依然在用最传统的手艺包上一颗颗粽子,并且分送邻里好友的热情与执着;那是旅居日本的常州姑娘,每逢佳节最惦念的外婆家的味道;那是为了爱情初到常州的年轻老外,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奋期待和一点好奇迷茫;那是一群年轻时尚的80、90后,穿汉服、颂《离骚》,对最古老传统的回归;而张端阳、赏端阳的“张节”形式, 随着时代发展,也在悄然发生变化……
五月五,粽叶香,一起话端阳。
本版文摄 吴燕翎 吕洪涛 贾帝 万小珍 通讯员 薛烨 本版策划 李桦
70岁的“老常州”,一分钟包一个枕头粽,她说——
最喜欢老手艺里的端午“仪式感”
每次社区搞活动,郑阿姨(右)总是热心参与。
青云坊4号楼,Lily是这里的名人,这个头发烫着卷儿,说话办事干脆利落的阿姨,是这里的楼道小组长,也是双桂坊社区妇联巾帼服务队的一员,热心社区事儿,常帮邻里忙,不过,最为人称道的,还是她那双巧手。
Lily今年70岁,本名郑静丽,时髦的英文名是熟悉她的社工给起的。端午将至,小区里的不少邻居都已经提前尝到了她包的粽子。
作为老常州,郑阿姨的手艺是传了母亲的,小时候每到节日,母亲总会做各种各样应景的点心给全家人吃,自然而然,她便传承了母亲的手艺。
郑阿姨包得最多的是枕头粽和小角粽,以肉粽和糯米粽居多,包法有自己的讲究。粽叶最好选芦苇荡里摘的那种,叶面比较窄,不似嘉兴粽是宽叶;糯米包之前洗净浸泡一会便行,不用隔夜就浸在水里,这样吃起来不会烂笃笃;肉馅,要先用料酒、酱油、鸡精、盐等调好,充分入味。
家里的桌上,有一沓小纸条,上面记着今年包的粽子数,东家5斤,西家10斤,戴上老花眼镜揿着计算机算算,这一个多月已经包了100多斤糯米了。“今年开始得也特别早,我记得4月30号那天就开始包了。”郑阿姨说,这100多斤米里,自己家的就占了大头,有80多斤,不过包出来,给自己留的倒不多,送给亲戚朋友,甚至小区里的清洁工和车库管理员。
“现在的小孩都不会包粽子的,只管吃。”郑阿姨说,自家兄弟姊妹7个,她是老幺,不管是自家还是姊妹家,下一代和第三代都不会包。去年,她请老同学吃了回粽子,同学一直心心念念不忘那种美味,可是又不会包,去店里买回来,尝尝味道又不对,想了半天,还是跟郑阿姨开了口,请着帮忙包粽子。
一年几个节,粽子、重阳糕、团子轮着来,郑阿姨却一点都不觉得烦。“我喜欢弄这些的,蛮有劲的。”社区一有包粽子活动了,只要郑阿姨一喊,总能聚上四五个人;前两年,他们参加过双桂坊美食城的活动,教孩子们包粽子,没想到人气还挺旺;他们也到福利院献爱心,包了粽子送给那边的三无人员……对于她来说,食物的仪式感和所带来的快乐,远超食物本身。
今年,老伴还给她算过时间,5斤糯米包30来个粽子,大概花了45分钟。“枕头粽比小角粽还要好包一点,快的时候大概一分钟一个。”
节日“仪式感”:五月五,粽叶香,一起话端阳
责编: fenglina